建筑陶瓷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陶瓷制造中心和陶瓷生产大国,年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日用陶瓷占全球70%以上。国内陶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山东,在市场需求方面,欧洲、中东、北美和亚洲是主要的陶瓷需求区域。
受国内经济发展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调控和金融市场去杠杆导致需求快速下降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建筑陶瓷产销量呈现下滑趋势。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陶瓷产量90.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1.2%;销量69.8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3.7%,行业内一直处于产量过剩的局面。
图1:我国建筑陶瓷消费量及同比增速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发展白皮书》统计,2020年末全国建筑陶瓷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现有1093家,近三年倒闭309家,2020年亏损企业169户,亏损企业面达15.46%,较上年同期增加0.27%。总体上看,建筑陶瓷行业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1. 整个建筑陶瓷行业集中度在提升。受环保政策影响、上下游其它行业影响,头部企业扩张势头继续加大,“十三五”期间,陶瓷砖产量减少15%,建筑陶瓷销售额前十家产业集中度提高3%。
2. 出口市场连年下滑。我国是建筑陶瓷出口大国,但是出口市场连续六年下滑,2020年出口额下滑9.35%,特别是近年全球新冠疫情严重影响出口业务,各大厂商均向国内市场发力,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际出口为补充的新发展格局。
3. 国内岩板生产线投资火热,跃居全球第一。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55家企业公开新增大/岩板线计划,共涉及逾120条生产线,已经建成及正在建设中的大/岩板线已经有100条左右,全球已建成生产1200x2400mm及以上规格的岩板生产线约有139条。
4. 零售市场萎缩,工程集采增长。建筑陶瓷长期以来以区域经销商体系为主,随着近几年精装房比例大幅增长以及整装、互联网家装在城市全面兴起,工程集采已经成为瓷砖销售的重要渠道,直接导致终端卖场传统经销商的关店潮。
5. 审美工业化是行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体验式营销、品牌建设、产品创新、渠道下沉、产业生态建设、资本运作等成为建筑陶瓷行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建筑陶瓷行业面临的三座大山
建筑陶瓷行业长期面临政府政策、上游房地产市场行情和本行业内部竞争格局的巨大影响,当前行业面临的三座大山进一步加剧了建筑陶瓷市场形势的严峻性。
1. “双碳目标”对排放限制和节能要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我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对于陶企来说,“碳达峰碳中和”和“煤改气”一样,是一个关乎行业生存的重大共同课题。一方面,“煤改气”后陶瓷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导致部分企业生产线关闭或停产。另一方面,2021年随着经济形势向好及气温急升,用电负荷增长迅猛,各地为平抑“电荒”,5月以来全国多省发布“限电令”,7月后限电范围迅速扩大,8月至今多个省份对“限电令”力度加大,采取降低用电负荷、停电检修、上调电价等缓解措施,而陶瓷行业长期是用电用气大户,不少陶瓷产区受到影响,部分厂家不得不停产限产。未来在减碳排背景下,发电企业倍感成本压力,而用电需求只增不减,未来限电或将成为常态化。
2. 房地产市场调控对市场需求的限制。2020年以来,针对地产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更严格的调控政策,以落实“房住不炒”,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如房地产资管新规“三条红线”、集中供地、政府限价限购政策等。在此形势下,当前房地产行业资金紧张,房企债务违约等事件频出,不断有房企“爆雷”。不少规模房企也出现了资金问题,如恒大集团、佳兆业、蓝光发展、新力集团、阳光100、当代置业、花样年等先后被曝出现债务违约问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已有9家百强房企资金出现问题,很多房企备受发展焦虑、债务焦虑的煎熬,而房地产开发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陶瓷企业的销售收入并产生大量逾期帐款。
3. 行业内竞争激烈导致盈利能力普遍下降。由于建筑陶瓷行业整体上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行业陷入价格战,降低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从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建材联合会了解到,2020年规模以上建筑陶瓷工业销售利润率6.59%,比上年同期降低0.18%,亏损企业169户,亏损企业面15.46%,比上年同期增加0.27%,应收帐款比上年增长39.37%,负债总额1312.66亿元,比上年增加12.97%。
建筑陶瓷企业的转型升级对策
在三座大山的挑战之下,建筑陶瓷行业将何去何从一直是行业人士所关注的焦点。个人认为,建筑陶瓷企业要向低碳生产和健康发展方向转型升级,必须通过以下综合手段实现自我革新,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战略上积极构建产业生态。在目前工程精装房、家装整装、互联网装修等新形势下,建筑陶瓷企业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方向,与经销商、分销商、建筑设计院、设计公司、施工承包方、家居公司等广泛开展战略联盟和异业合作,积极构建自身的产业生态圈。
2. 品牌上加强品牌形象建设。国内建筑陶瓷品牌一直以中低端和OEM形象居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目前,国内持续开展自身品牌建设的优势企业,如诺贝尔、简一、蒙娜丽莎等,不仅门店众多,形成千家以上规模,而且差异化竞争优势明显,基本打造成中高端品牌形象,收获广泛的行业和用户口碑,整体的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都较强。
3. 制造上开展节能降耗和数字化转型。生产窑炉直接影响到建筑陶瓷行业的碳排放量,是最为关键且耗能最大的设备,耗能占比达到60%~80%。可以说,窑炉是陶瓷企业节能减碳的根本。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窑炉与热工设备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令可曾总结出陶瓷窑炉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窑炉的宽体化、窑炉结构优化、余热回收技术、创新燃烧技术、智能云控节能减碳五大方面上。其中,前四者均为在窑炉生产过程的技术革新,而智能云控则涉及到更深一层的数字化管理领域。以往陶瓷企业专注能源管理,已经建立了一般粉尘、二氧化硫的排放标准,充分挖掘窑炉的潜能,还必须结合精准温控等精益生产技术,因此数字化工具便有了用武之地。通过数字管理能耗和排放,在应用端及市场端也可形成一个良好的导向。
4. 产品上研发功能型、绿色环保产品。以陶瓷产品为纽带,借助科技革命的力量,重新定义行业的范畴,研发生产更加符合现代化人居环境需求的新材料、新产品,逐步在向生态化和智能化方向拓展,这是行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更是陶企突围的新出路。从国家鼓励的新材料发展方向来看,装配式建筑建材、透水砖、抗菌类健康砖、发泡陶瓷、石墨烯材料等上述基本上都属于功能性产品。陶瓷产品的研发上,还应结合纳米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等材料,才能够进一步使建筑陶瓷变得更加环保,具有抗菌耐热等相关功能。
5. 服务上探索整装、成品交付方法。瓷砖装修过程中,通常面临着设计不合理、装修不透明、施工不标准、服务无保障等问题。因此,建筑陶瓷企业的服务水平从产品设计,到售前的咨询服务,再到售后的专职服务,应有专业化的水准。从搬运、咨询、装修设计、装修铺贴到售后保养,企业应建立差异化服务体系,有专职的服务团队为消费者提供一整套服务、成品交付服务,为消费者营造简约时尚、温馨舒适的居室环境,做到让消费者省心、放心和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