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设施,是为了造福公众而存在的,但是,如果公共设施利用得不好、哪怕是不够高效,都有可能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不便,让城市的形象受损,进一步还会成为城市的负担。
据本报报道: 街心公园里的公厕建成了,可是居民们苦盼4年,厕门依然紧闭;过街天桥拔地而起了,可它是座断桥,行人们还得横穿马路;矗立在繁华街头的“数字北京信息亭”很多功能停用了,迎接市民的是一块块黑色的屏幕……如果说,沙发、大衣柜、餐桌是“小家”里过日子的生活家具;那么公厕、过街天桥、信息亭就是维持城市这个“大家”正常运转的城市家具。这些公共设施建设时若不考虑后期管理和维护的问题,“城市家具将难免沦为见者唏嘘、用者无奈的城市垃圾”。
城市公共设施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正常使用,被戏称为“烂尾”。烂尾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解决起来却无一例外地头绪繁多。公园建好了却不开放,可能是产权出了问题,官司一直没结束。公厕建好了不开放,可能是水电的施工环节出了问题,报批手续一直没办下来。宽敞的马路修好了,路灯却一直不亮,闹得群众不敢出门走夜路,可能是分属区片的责任归属问题一直没厘清。建好的信息亭启用不了,最后落得灰头土脸,可能是当初的设计和后期的落实出现了矛盾,一直难以调和……这些群众身边的公共设施,分明是好东西,可是无法使用,年深日久就成了摆设,而且以其持续的破败进程让大家伙儿越来越堵心。
建设自己的小家,其实就是微缩版的城市建设,当然,复杂性要小很多,但也值得对比一番。兴冲冲地买了一件家具,却放不进原定的位置;添了一个颜值很高的锅,却发现没有电磁炉的功能;置办了一件时尚小家电,却发现电源线不够长……再好的东西,不能发挥作用,也就成了一堆废物。弃之可惜,用之无方,如此这般,怎么能不让人郁闷烦恼呢!城市公共设施也是如此。
让城市环境清爽便捷,首先就是不能再产生“城市垃圾”。在项目实施之前,把预案做细致,把调研做扎实。确定立项后,把责任厘清,把步骤设计妥当。哪个部门何时出动、用多长时间完成,都事先落实到位、一一落实。就像老百姓家里添任何物件都要反复测量,把细节反复考量清楚再出手,就能大大减少事后的麻烦。
另外,变废为宝的办法总是有的,但前提是得不怕麻烦,当机立断。特别是,如果单一途径走不通,那就得多方联动,几班人马协同施救,共同把问题分析清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解决。事关哪些部门,哪些部门就要及时回应,共同面对,而不是像踢皮球一样撇开责任。在处理城市垃圾的过程中,麻烦总是越解决越少,越逃避越多。民生就是最大的命令,能不能将城市垃圾变废为宝,如何将城市垃圾变废为宝,需要管理者的智慧、勇气和清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