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具行业用得比较多的原木木材有红木、橡木(白橡、红橡)、橡胶木、松木、水曲柳、柚木、榆木、椎木、核桃木、柏木、榉木、桦木等等。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红木了,一提到是实木家具,很多人都会惯性想到红木。实木木材价格昂贵,相信很多人知道。从成木到家具所走的一个锻造过程,也是经历许多风雨许多汗水的。精细的雕刻,栩栩如生的描绘,富含寓意的描摹,更是体现了实木家具所体现的文化承载和历史变化。
中国古典家具是第一大收藏品,也承载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古典家具热主要体现在明清家具热,明清家具制造工艺优良,成为了中国古典家具的巅峰之作,“明清家具采用坚硬细密、色泽优雅、纹理华美的珍贵木材,运用精密巧妙的榫卯结构和丰富多彩的装饰手法,具有文化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那个时候把明清家具作为艺术文化争相收藏,掀起家具热潮的,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当时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时候发现了中国家具的艺术,自此之后中国传统家具在世界上出名,其价格在海内外市场上日益看涨,成为继书画、陶瓷之后的第三大收藏品。”
明清家具热有五次高峰,第一次高峰是在明末清初,“清军入关,明朝家具被统统扫地出门,刚好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他们发现了中国明式家具,便买了一些回去,在欧美造成了很大轰动,自此之后,中国的明式家具始终是欧美国家人收藏的重点。”谈到欧美人对明式家具的追捧,胡德生说,中国明末清初之际也正处西方欧美国家路易十六时期,当时西方的巴洛克家具过时了,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风格代替它,中国明式家具的造型、结构、风格特点正是西方梦寐以求寻求的风格,是一种动中带静,静中带动的感觉,所以,中国的明式家具首次在欧美国家盛行,形成了第一次收藏热潮。
第二次热潮是在鸦片战争时候,“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皇宫里的各种艺术品遭到哄抢,他们争相挑选珍贵的艺术品带回去。”这次的收藏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不是主动性,而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第三次热潮是在“文革”时期,‘文革’时期‘破四旧’,明清家具被扫地出门,一些外国人瞄准了这个机会,大量购买中国艺术品运往外国。
第四次是国人为了外汇卖明清家具,“文革”结束后,政府落实政策发还抄家物资,随着一批批东西回到了主人手中,不少人选择抛弃。而这时,一些外国人又瞄准了机会。当时出现了一些专门做中介的‘二道贩子’,他们专门收购明清家具卖给外国人赚取外汇。
第五次是在1985年,这次是因为一本书,“王世襄的《明式家具》出版后,掀起了又一次收藏高潮,‘二道贩子们’买了王世襄的书,按图索骥,这次走私出去的都是精品。”王世襄先生在政协会议上直流泪,说自己出的那本书没起好作用,给‘二道贩子’做走私指南了。这次以后,明式家具被搜罗得基本没有了,人们就开始搜罗残件,桌子角、椅子腿……再后来,连残件也没有了,就买木头做旧家具卖钱,一直延续到今天。
实木家具市场依然火爆,即使是限伐令牵引下的木材涨价,以及新运输政策上台导致的运输成本涨价,也无法打压实木家具市场的地位。文化的传承,是精神的信奉,复古的追求。虽然,这是值得称赞的一面,但是也要理智对待地球的负担,莫要因为信仰的追求而毁掉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绿色环境。